岂止是巧
岂止是巧
即使克莱恩不说她也明白,他在不久的以后一定会重返战场,他们迟早都会分别,分别之后要么是重逢,要么就是永别。 歌剧院里的一切都模糊了,眼前好像出现一个沙漏,他们在一起的每一秒都随流逝的细沙倒计时。 “奥菲欧,你希望结局如何?”在终曲的余韵里,她低喃着吕比耶的台词,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这个男人从不说多余的话,她知道他下午在桥上的那个问题背后藏着怎样的意思,他和她都不完全确定未来会如何走。 人总是如此贪心,初见时她只盼着能活下来,后来却想着不要为错过他而后悔,而现在,却希望能留住他在自己身边的每寸光阴。就像此刻,她多希望这首咏叹调永远不要结束,就让时间凝固在这里。 曾经拥有固然美好,可谁不曾乞求过长长久久?即使这个词太过奢侈了。 克莱恩伸出手来,他的手掌温暖干燥,将她的包裹其中,男人也借着剧中台词作答:“我希望,尤丽狄茜和奥菲欧可以永不分离。” “即便是一起永坠幽冥吗?” 她慌忙低头,假装整理裙摆上的褶皱,水晶吊灯实在太亮了,亮得让人藏不住泪。 或许这是最后一次了。最后一次看他穿着军装坐在歌剧院,最后一次听他在她耳边解说剧情,最后一次... 男人的拇指抚过她眼尾晶莹,这个动作太温柔,温柔得不像平时的她。 “即便…是一起永坠幽冥。” 舞台的最后一束光映在他的眼底,湖蓝色的瞳孔燃着火焰,她感受到他的脉搏在皮肤下跳动,沉稳而有力,直到与她的心跳重叠。 我们理应属于人间,不要永坠幽冥。 —————— 散场后的贵宾包厢通道转角,俞琬猝不及防撞见了那位离开前和她说过“我们会再见面”的男人。 她仍清晰记得这位独臂将军的苍白面容和他温和的声音。 他空荡荡的袖管别在军装口袋里,右手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那双棕眼睛像解剖刀般精准,是盖世太保特有的、能三言两语就剖开一个人全部秘密的敏锐。 “斯派达尔将军。”克莱恩的军靴咔地并拢。 和斯派达尔一起的还有位穿西装打领带的绅士,这位又恰好在去年柏林的酒会上和克莱恩认识,他便是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冯多恩伯格。 在如今一切国家机器都要服务于军事的第三帝国,即使这位年近五十的法学博士,也以能结交党卫军最优秀的年轻指挥官为荣,何况冯克莱恩家族与他的家族还有姻亲关系。 是以,多恩伯格虽然骨子里十分惊奇这个最符合雅利安标准的美男子竟会找个中国女人,甚至还公然称之为“女友”,但明面儿上却一点儿看不出来的。 甚至于在场其他两个人的介绍下,他还主动和她聊起来。 “克莱恩上校,没想到在巴黎也能遇见你。”多恩伯格转向俞琬时语速都特意慢下来,这是外交官与外国淑女对话时特有的“善解人意”。 “这位小姐的气质让我想起1937年来访问的那位总长夫人。”即使他实际上早已忘记了那夫人长什么样。 毕竟二十年的外交生涯赋予他完美的表演天赋。 在中德蜜月期,他可是组织招待了不少那边来的贵宾,他当然懂得同任何文化背景的人相谈甚欢,话题从对这位女士柏林腔的赞美转到了她的求学经历。 “原来小姐还曾在夏利特医学院学习,我的女儿也是那的校友。” “真的吗?真是很巧。”俞琬悄悄捏紧了手包。 岂止是巧,他的女儿不但是俞琬的大学同学,也是她寄宿学校的同班同学,她和身为特使的父亲初到柏林的时候,还远远见过这位多恩伯格先生两面。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越是怕什么越要来什么,先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到君舍,现在又换成了个比君舍还厉害的“长狗鼻子的人”,连同一个可能让自己暴露身份的父亲旧识。 好在,女孩松了口气,他没认出自己来。 而多恩伯格之所以来巴黎,刚好是为接待第一位访欧的中国傀儡政府高官做准备。 那位南京实业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定于本月十七日乘专机落地柏林,他在同帝国经济部与总理府高官会面后的第四日将赶赴巴黎。 鉴于日本军部高官被刺事件,利宾特洛甫部长在日方施压下,再三交代这一次同样来自远东盟国的高层来访再不能出任何问题。 原本为安全起见,礼宾司是只计划邀请他访问柏林的,可无奈那驻中国驻德代办却说,“鲍院长爱好摄影,十分憧憬巴黎,以领略欧洲建筑风貌。” 是以,一下火车他第一个来找的便是斯派达尔。 这位不但当年在柏林就与利宾特洛甫私交甚笃,还和远东的外交官也多有往来,是个出名的“东方通”。 加之他现在正主管法国的盖世太保与秘密警察,负责整个占领区的反间谍工作,没有比他更合适的合作对象了。 他与老友在福煦大街开完下午的安保会,便马不停蹄来观赏吕比耶的新歌剧。 作为军人,克莱恩对出身南德贵族又“替主受难”的独臂将军一直抱着些尊敬,也十分同情他身为那个“疯子”丈夫的身份。不过此刻,斯派达尔袖口的盖世太保红袖标提醒着他:这位看似儒雅的将军,也随时可能像君舍那样“职业病发作”。 “失陪了,先生们。我们还有约在先。” 离开时,俞琬终于松开了攥得发白的小手,她没注意到,身后飘来的雪茄烟雾中,两个男人正交换意味深长的眼神。 ….. “亚历克斯,你不是说要找位能流利运用德中法文的翻译吗?她不正是最佳人选。”独臂将军抽着他老友从柏林带来的Juno雪茄,余光掠过车窗外渐远的卢浮宫穹顶。 多恩伯格摩挲袖扣的手指顿住了。 还真是如此——形象气质无可挑剔,精通多国语言,背景干净,最重要的是,还和纳粹交好。 “不过,许多中国人并不支持他们的新政府,我在柏林想聘个翻译都很费了很大周折,这女人真会愿意吗?” “她和其他人不一样,既然选择了帝国上校的怀抱,想必不会拒绝为帝国的朋友略尽绵力。”独臂将军的声音轻缓得像在念诗, 巴黎街灯的光影在男人的脸上流动。 “况且,”他弹了弹烟灰,“我见过她在巴黎的叔叔,是位瑞士籍商人,与我们的维希政府交情匪浅。” 多恩伯格挑眉。 “…他在马赛有家葡萄酒庄,在苏黎世有间私人银行,最近还在里昂开了家医疗器械厂…” 棕发男人又介绍了她的叔叔,三两句话就把那个左右逢源的跨国资本家勾勒了一遍。 如果不考虑帝国的立场的话,就是个典型的没多少国家观念的逐利商人,多恩伯格扶了扶眼镜,但正因如此,反而更让人放心。 Der Apfel f?llt nicht weit vom Stamm (苹果不会掉得离树干太远),这样一个精于算计的商人家庭,培养出的侄女自然也是懂得审时度势的,否则怎么会成为纳粹上校的枕边人? 这女孩定然有几分手段,克莱恩上校领口那枚骑士铁十字勋章可不是摆设,多少柏林沙龙里的贵妇名媛,做梦都想攀上这位容克出身的战争英雄。 多恩伯格的眼睛亮了起来,老外交官敏锐地意识到,这简直是天赐良机——既能解决棘手的翻译人选问题,又能顺势向克莱恩和他盘根错节的家族卖个好。 *1941年后德国承认汪伪政府,包括季羡林在内的很多留学生因不愿加入傀儡政府国籍而成为无国籍人士 作者的话: 不知不觉,小情迷也有三千多猪猪,十万点击和一千收藏了,对于这样一个冷门题材来说,真的非常、非常感激每一位愿意停留的读者。 写小说是一个寻找共鸣的过程——读者在选择故事的同时,作品也在筛选它的读者。小情迷或许不符合“大众审美”,但很幸运,它遇到了你们这群宝宝,陪着这对有“反骨”的男女主走到了现在。 写作的过程中,作者也在从角色里汲取力量,从俞琬身上,学会了“哪怕身处困境,也要攥着希望不松手”,从克莱恩身上,明白了“即使全世界不理解,也要坚持自己所爱” 最后,真的特别特别感谢宝宝们,让这本书不再是孤零零的数据,而是成了一个“我们”的故事~^_^